巨變
2019-10-08 10:15:00  來源:人民日報  作者:程秋生  
1

鄉(xiāng)村干部報網(wǎng)
微信公眾號

鄉(xiāng)村干部報網(wǎng)
官方微博

  上世紀三十年代,我出生在古城蘇州一條幽深狹窄的弄堂里。小時候,我總在想,為什么我家住的弄堂又窄又長?長大后我參軍,在軍旅中度過二十六個春秋。讀書多了,見識也變多。原來,近現(xiàn)代的很多大家,都曾居住在古城一條條弄堂之中。

  我清楚地記得,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每次回家看到的弄堂依然是密密麻麻,幽深漫長,而進進出出的,除了自行車,就是人力車。七十年代中期,我拖兒帶女返回故里時,仍然住進弄堂之中。1976年隆冬,我兒深夜高燒。窄長幽深的弄堂救護車無法進入。正當我急得團團轉(zhuǎn)的時候,妻子突然提醒我:“快去建筑工地找輛手推車吧!”還好,在工地上借到一輛手推車,然后趕緊把兒子推到醫(yī)院。后來,每每想起當年如此不便,我總會感慨不已。

  現(xiàn)在,古城早已今非昔比,發(fā)生翻天覆地的變化,連我這個“老蘇州”也是半熟悉半陌生了。一天,女兒對我說:“老爸,您年歲大了,對新事物了解不多,您現(xiàn)在外出看看,保您能看到很多新變化!”

  在女兒的一再鼓勵下,我終于離開久住的弄堂,從東到西、由南而北地看了好幾天。不看不知道,看了吃一驚。

  先說說馬路的變化吧。東西南北都建造了通衢大道,兩車道、四車道比比皆是,環(huán)城高架密如蛛網(wǎng),離家咫尺之距就有公交車站點,地鐵站也不遠。倘若有急事,路邊打車也很方便,手機叫車更是一呼就到。

  往東瞧瞧吧,已有二十五年歷史的工業(yè)園區(qū),早已高樓林立,四通八達。這里有“東方之門”摩天大樓,有金雞湖畔的秀美景色,有多家世界五百強企業(yè)、多所尖端科研機構(gòu)以及高等學(xué)府。再朝西看去,是大名鼎鼎的高新區(qū)。知名企業(yè)、研究院所云集于此,大型娛樂設(shè)施一應(yīng)俱全。此外還建造了兩條有軌電車線路。往北瞅,陽澄湖的美景使人陶醉。向南瞧,碧螺春茶香彌漫,太湖風光盡收眼底。而最令人驚訝的是,鄉(xiāng)鄉(xiāng)通公路,村村有公交,每個鎮(zhèn)、村都可到達。

  新中國的壯麗七十年是有目共睹的,而改革開放給小小弄堂帶來的變化更是驚人的。盡管弄堂還是那條弄堂,但可喜的是,它們已與寬闊的馬路相連,和秀美的中心花園相依,家門口的社區(qū)巴士可以通往四面八方。從此,何愁弄堂不便?何愁出門困難?居住在弄堂深處的老人們,也可以乘地鐵、坐公交漫游古城。

  古城蘇州巨大的喜人的變化,生動地證實了一個真理: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人民的好日子,沒有中國共產(chǎn)黨就沒有人民的幸福生活。

  

  綻放

  阿爐·蘆根

  聽彝家崗的老一輩人講,百年前,幾個彝族人來到這山岙。他們把珍藏的土豆種子植入厚土,過起與土豆相依的日子,于是,四鄰八鄉(xiāng)親切地稱呼彝家崗為土豆崗,稱呼這里的娃娃們?yōu)椤靶⊥炼埂薄?/p>

  1978年,我成為彝家崗第四代“小土豆”之一。

  年幼的我跟隨大人們重復(fù)著在土豆上摸爬滾打的生活?!吧酵饷婢实煤軈?!”說話的是易老師,他是最早上彝家崗的漢族人之一。易老師對我們說,要學(xué)文化哦,要改變命運才得行。“學(xué)文化干啥子吶?改變命運整啥子?”我們問。易老師問我們想不想吃好的、穿好的,想不想給阿爸買煙斗,給阿媽買圍巾。我們跳起高呼,“想!”

  幾年后的一天,我們彝家崗的五枚“小土豆”下山求學(xué)。

  初為學(xué)子,學(xué)校里最先撞擊我心靈的,是高直的竹竿挑起的那面五星紅旗。面對它,我不禁屏息凝氣,站直腰身。“村小籌建十多年來,第一次飛進來彝家的‘小山鷹’呢?!蔽覀兣懦膳?,接受最熱烈的掌聲。從趴伏土窩的“小土豆”到展翅天空的“小山鷹”,是一種命運的改變。

  一年又一年,土豆播種又收獲,我們的學(xué)校由木房變成磚房,嶄新的五星紅旗高揚于锃亮的鐵旗桿上。我們的學(xué)業(yè)也在一點一點進步。

  1995年,我們五個彝族學(xué)生中的三人被縣民族中學(xué)錄取。來到縣城,我們第一次看見高樓,第一次走上水泥面的操場,第一次看見雄偉的升旗臺,心潮澎湃。

  回想來路,彝漢同學(xué)相處的一幕幕,始終銘刻于心。我的同桌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,就是教我漢語,我們彝族學(xué)生則把學(xué)會的漢語翻譯成彝語,教給漢族同學(xué)。

  2014年起,我作為扶貧干部,投身到小涼山彝區(qū)脫貧攻堅當中。所到之處,一座座敞亮的民居格外奪目,一聲聲充滿幸福感的鄉(xiāng)音格外悅耳。一次下鄉(xiāng),巧遇已退休的易老師。他說現(xiàn)在彝區(qū)鄉(xiāng)下不比城里差。他領(lǐng)我走著,停下來,手一指,一塊“彝家崗?fù)炼罐r(nóng)業(yè)專業(yè)合作社”的牌子高掛。易老師告訴我,“現(xiàn)在,‘土豆崗’成了萬畝土豆基地呢,家家有份。”說話間,他回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的兒子兒媳請我們進門入座,“彝家崗?fù)炼谷本鸵献懒恕?/p>

  我這枚曾經(jīng)的“小土豆”很是感慨。多年來,彝家崗的“小土豆”們滿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歷經(jīng)一面面五星紅旗的引領(lǐng),成為展翅天空的“小山鷹”。他們終于綻放,開啟嶄新的人生道路。

  

  滋潤

  于保月

  “一定要設(shè)計個專門的衣帽間!”最近,家里買了一套大房子。裝修設(shè)計時,愛人和孩子異口同聲地提出這一要求。其實,我也有同樣的想法?,F(xiàn)在家家戶戶各種衣服繁多,存放成了一件令人頭疼的事兒。

  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我,看著如今滿大街讓人眼花繚亂的漂亮衣服,總也忘不了小時候穿“補丁衣”的情景。那時,人們生活普遍不富裕,能夠穿件新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。家里孩子多的,哥哥姐姐穿破了,改改再給弟弟妹妹穿,最后實在不能穿了,還要把有用的布料剪下來留著備用。

  如今,人們的衣服再也不見補丁,而且時時換新衣服。因此,家里的舊衣服越來越多,有更大的存放空間,成了人們生活新的需求。

  奶奶已經(jīng)一百多歲了,別看她年紀大了,對穿衣卻越來越講究。每到換季時,我們晚輩總是搶著給老人置辦新衣裳。每次看到我們送來的新衣服,老人總會一遍遍地拿在手里欣賞,臉上的皺紋仿佛笑開了花兒。

  與奶奶一樣,現(xiàn)在的老年人穿著越來越年輕。公園里,每天早晚都有老年人唱歌跳舞鍛煉身體,衣服的樣式和顏色一點也不遜于年輕人,他們的精神狀態(tài)讓人羨慕。

  現(xiàn)在,家人到商場買衣服往往是千挑萬選,對于陪同的我來說,這是一件“累并快樂著”的事兒。新衣服越來越多,即使這樣,有時候出門或遠行,愛人和孩子還會站在衣柜前猶豫:“穿哪件好?”真是“幸福的煩惱”。每當這些時候,我便打心眼里感到甜美滋潤。

  服裝是社會變化的晴雨表,形象地記錄著中國人從貧困到溫飽再到小康的過程。如今,人們不僅是不愁穿衣,個性化、品牌化、定制化的服裝,更鉚著勁滿足你的喜好。創(chuàng)新設(shè)計,量身定做,貼心服務(wù),讓穿著越來越有范兒,讓日子越來越有樣兒。

  好日子體現(xiàn)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上,更體現(xiàn)在人民群眾奮發(fā)向上的精氣神兒上——未來的日子,一定更美好!

  

  

責編:車婧
于田县| 沂南县| 岱山县| 澄江县| 巫山县| 乌鲁木齐县| 沙洋县| 三亚市| 穆棱市| 滕州市| 顺义区| 简阳市| 晋宁县| 绍兴县| 河南省| 庄浪县| 靖远县| 通化市| 土默特右旗| 海安县| 屏东市| 喀喇沁旗| 泽州县| 泽库县| 开鲁县| 都昌县| 赤水市| 内黄县| 南岸区| 达拉特旗| 台南市| 启东市| 疏附县| 闻喜县| 会同县| 昌邑市| 杨浦区| 黎川县| 昌平区| 富宁县| 修武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