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里有面博士墻
2019-05-22 09:54:00  來源:中國青年報  作者:尹海月文并攝  
1

鄉(xiāng)村干部報網
微信公眾號

鄉(xiāng)村干部報網
官方微博

  

  博士墻

  

  公德墻

  

  村里的小學

 

  秧田村用一堵兩層樓高的墻面,展示它當下所珍視的東西:墻上是村子迄今為止走出的26名博士的信息,以及哈佛大學、清華大學、北京大學、南開大學等校名。

  自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以來,湖南省瀏陽市沙市鎮(zhèn)這個5000多人的村子,有800多個孩子考出了農村,其中包括26名博士和176名碩士。這是村民們引以為豪的。

  幾年前,秧田村時任村支書羅澤及提議在村里立這么一面墻。他和其他村干部四處選址,選定了村口處一戶人家樓房側面的墻壁,這樣可以“省一點資金”。

  他們去與房主商量此事,對方答復得很痛快,“要得要得”。墻邊原本是這家的茅廁,為此貢獻出來,改作綠地。

  村干部鄭重其事地委托鎮(zhèn)上一家廣告公司設計墻面。

  2015年的一天,那面原本破舊的墻被粉刷一新,上面最醒目的是三個大字:博士墻。

  在羅澤及眼中,博士是一種“文化資源”。他的設想是展示村子的“耕讀文化”,并激勵村中孩子讀書,甚至以此作為村子發(fā)展的支點。

  他很滿意這個位置——在必經的村口,距村里的小學近,且周圍好幾戶人家走出了博士。村里又花費3萬多元去省會長沙買了一尊近2米高的孔子像,將從網上下載的這位教育家的簡介刻在基座上。基座是一位搞建筑的村民做的。

  羅澤及認為,孔子是古代的一個文人,立在那兒“有文化氛圍”,“希望孩子們能像博士們一樣,讀好書,出大才?!?/p>

  在博士們的頭像上面,是用博士帽裝飾的大字——“知識改變命運,文化孕育美德”,“勤耕重教,耕讀傳承”。

  這些話都是羅澤及設計的。它概括了村民的日常:耕種,養(yǎng)家,供養(yǎng)后輩上學。

  在村里工作26年,他親眼看到,在一個普通的村莊,一批批農村孩子如何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。

  1

  墻上的那些主角,早已遠離家鄉(xiāng),有的在大學任教,有的下海創(chuàng)業(yè),有的在北京和上海的中央商務區(qū)擔任公司高管。

  如果沒有這面審美奇特的墻,秧田村實在是很不起眼的村莊。秧田村地處瀏陽北鄉(xiāng),整個瀏陽市分為東、西、南、北四鄉(xiāng),南鄉(xiāng)盛產花炮,西鄉(xiāng)有花卉產業(yè),東鄉(xiāng)有林業(yè)資源,北鄉(xiāng)只有世代耕種的土地。

  在秧田村,供養(yǎng)孩子讀書的目的可以簡化為:擁有一份穩(wěn)定的工作,不用再“面朝黃土背朝天”,也不用再出去打工賣苦力。

  對村民屈偉員而言,供兩個孩子上學,就是希望他們畢業(yè)能找一份工作,“父母也少操一份心”。

  屈偉員的女兒屈婷是那面墻上的第一個女博士。

  2003年,屈婷考入南開大學,一直讀到了博士。畢業(yè)后,她成為一名大學教師。她的弟弟屈強強則考入東北大學,成為公務員。

  他們的父母是村中最早外出打工的一批人。屈婷剛上小學的20世紀90年代初,父輩們開始進城打工——中國這場涉及幾億人的城市化進程至今仍在繼續(xù)——屈婷和弟弟成了留守兒童。

  “我們是最早感受城鄉(xiāng)差距的一代。”屈婷說。

  她跟著父母在城里生活過,當其他農村孩子還在用洗衣粉洗衣、洗頭、洗澡時,她已經可以拿到一小袋洗發(fā)露。

  從城里回村時,她帶了一卷白色衛(wèi)生紙,結果一些同學各卷了一點回去珍藏——那時,村里的同齡人還是用舊作業(yè)本的紙張做手紙,不認識衛(wèi)生紙。

  屈婷還是當時同學中唯一吃過冰淇淋的孩子,后來她承認,那段經歷在她身體里埋下一顆種子,“不甘心一輩子在農村這么待下去”。

  她也體驗過打工子弟與城市孩子的差距。她記得自己想參加一個繪畫班,一學期費用20元,被父親拒絕。20元相當于家庭月收入的六分之一。

  對于同一面墻上的羅洪濤、羅洪浪兩兄弟來說,刻苦讀書只是為了不再種地。羅洪浪對幼年的深刻記憶是,村民們白天農作,夜晚織布,直到午夜,整個村莊仍然不眠,家家戶戶傳來的,都是“咚咚咚”的織布聲。放學寫完作業(yè),兄弟倆還要給做篾匠手藝活兒的父親打打下手。

  學校硬件設施也很差。冬天,教室的土墻四面漏風,學生的手腳常生凍瘡。村里電壓不穩(wěn),電流時斷時續(xù)。寒冷的冬夜,半夜醒來發(fā)現(xiàn)有電,兄弟倆要爬出被窩寫完作業(yè)。夏日更加難熬,為了省鞋,赤腳走路,腳底會被曬熱的石板燙起水泡。

  在中國還沒有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年代,他們的父親羅建植的一件大事就是把種田、織布、做篾匠換來的鈔票放在一個布袋里,等到開學,讓孩子一人取走一沓。窘迫時還需舉債。

  遇上搭上全部身家供子女讀書的父母是一種幸運。那時,一學期3元學費都掏不出的家庭不在少數。羅洪浪是他同一屆學生里唯一讀書走出來的人。他的同班同學黃立平,成績僅次于他。因為媽媽過早離世,還有兩個弟弟要照顧,黃立平不得不輟學。兩人的命運從此分野。

  2

  談起那面墻上的昔日同窗,黃立平十分感慨。他當時并不知道,放棄求學,會把自己和別人都沖向不同的軌道。

  他仍在家里務農,把希望寄托在女兒黃心瑤身上。黃心瑤在村里讀小學五年級,拿到的獎狀貼滿了家里一面墻。黃心瑤的媽媽武艷姿在當地織布廠上班,四姐妹里,小妹考上大學后留在深圳,是“混得最好”的一個。小妹成為武艷姿督促女兒讀書的樣本,“車子都是寶馬,每次給外公外婆一拿就是幾千元”,而自己最辛苦,又賺不到什么錢。

  作為一名小學生,黃心瑤覺得這面墻不怎么好看。坐著媽媽的摩托車去上學時,她每次都會經過這面墻。

  有一天,她跟媽媽承諾,一定發(fā)奮學習,“到那時候博士墻上會有我的名字?!?/p>

  墻上的那些名字,標志的不僅是個人的學業(yè),還是一個家庭的體面。這些農村孩子從大學畢業(yè)后,會直接帶來家庭經濟狀況的改善。

  屈婷博士畢業(yè)的第一年,父母就不再出去打工。家里的房子也重新整修,屈偉員參與了設計,將原來破舊的土磚房改建成了一棟“現(xiàn)代”的小樓。

  這樣的小樓在如今的秧田村尋常可見。在村民們看來,修繕一新的樓房意味著家里“出了讀書人”。

  早在2000年,秧田村的老支書王豐和就在村民大會上總結過,“哪一家出了大學生,哪一家的生活環(huán)境就得到了改變?!?/p>

  為了鼓勵小孩讀書,每年高考成績揭曉,村干部都會帶著400元獎勵金,去每個考上重點大學的學生家里道賀。去年,村里將獎勵金提高到1000元,范圍也擴大了。產生博士的家庭,門前還會被貼上一個“書香家庭”的牌子。

  考上博士的家庭會被加送一塊“博士匾”。屈婷的家里就有這樣一塊匾,屈偉員將匾掛在客廳,進門即能看見,幾個大字印在一張紅色的紙上,裱在一個1米寬的金色外邊玻璃框里:“恭維(意為恭喜——記者注)屈婷同學榮獲博士學位?!?/p>

  3

  對于這種禮遇,博士們卻有些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。他們認為,自己能通過讀書走出鄉(xiāng)村,存在著偶然性。

  屈婷覺得,“學習好”像是自己一種保持很久的習慣。

  屈偉員起初斷定女兒“不是讀書的料”。女兒成績越來越好,幾乎沒有讓他操過心。倒是他眼中比女兒聰明的兒子,最初成績不佳,讀高一時在班級排名倒數。被叫到兒子寄宿的學校去開家長會,屈偉員火了?!澳阋醋x好,要么不讀,不讀把(宿舍里的)被子拿回去?!鼻鼈T跟兒子說,“反正有你姐一個了,你姐讀書好就可以了,要不你就跟堂哥去搞電腦?!?/p>

  自此,屈強強的成績一路上升。屈婷一開始以為這是父親的激將法,后來發(fā)現(xiàn)不是。“他就是這么想的,因為家里挺困難的,反正有一個已經讀出來了,你讀好了我供你,你不想讀我也不強迫你?!?/p>

  “我跟我弟的成長是有偶然性的?!鼻糜X得,父親最終培養(yǎng)出兩個大學生,是件“神奇”的事情。如果弟弟稍微沉淪,放棄讀書,就不會是今天的樣子。她少年時的伙伴中就有人因偷竊、搶劫等問題坐牢。她認為,或許是自己和弟弟都具有一種好強的“自證意識”,而這種意識進一步激發(fā)了他們。她在城里讀書時,一位老師曾因她是農村小孩而懷疑她考高分是作弊,這令她感到一種極大的屈辱感,“憑什么不相信我能考這個分?”“可能留下了要自我證明的一個意識?!?/p>

  但在這種“自證意識”背后,她并不真正明晰讀書對一個人的意義。對另一位博士屈維意而言,連考大學這件事都曾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。

  屈維意當初被送去讀高中,只是因為“太小了,打工可憐”。那時,村里流行“讀書考中專,拿個鐵飯碗”,而“上高中還要花錢”,并不劃算。

  考中專落敗后,1.65米高的屈維意去工地上挑磚頭和水泥,鞋子泡在泥水里都爛掉了。父親心疼他,供他讀高中,本意是讓他過兩年長大一點再去打工。

  高中讀了不到兩個月,屈維意就想要輟學。讀高中要去鎮(zhèn)上,父母耗重金為他買了全家唯一一輛新自行車,他卻弄丟了。這令他痛恨自己。班主任不停給他做工作,講一個女生自行車被偷后發(fā)奮讀書、最后考上大學的故事。他決定發(fā)奮,并且第一次有了大學的概念。在此之前,他根本不知道還有大學這個東西,不知道讀高中后是考大學,因為從來“沒有人給你信息”。

  講起曾經的經歷,屈維意覺得“又殘酷又神奇”。今天,當他在大學里講起這些時,學生們驚奇不已,大家無法理解,自己的大學老師竟然曾連大學是什么都不知道?

  4

  這種求學歷程幾乎是博士墻上那些人的共同記憶。他們并不知道,讀書、考大學,是干什么、為了什么。

  聽到村里要建一面博士墻,屈婷覺得以此作為契機,進一步帶動村里的小孩子讀書是一件好事。畢竟,今天的秧田村已經不會出現(xiàn)因貧困上不起學的家庭。

  更重要的是,如何真正激發(fā)小孩子學習的動力。

  今年年初,村里請屈婷為村里的小學生講課。她左思右想,最后把主題定為了自由。課上,她問他們有什么目標,一個小朋友說想去法國,屈婷問她怎么才能去。這個十幾歲的小姑娘想了想,給出的答案是好好學習,還要學法語。還有幾個活躍的小孩子加了她的QQ。

  “還是要打開他們的世界?!鼻糜X得,對小孩子們來說,打破蒙昧的第一步是喚起他們自發(fā)學習的動力,教育不是灌輸,不是考高分,而是喚醒,是點燃。

  2017年,當地一位小學校長托人找到屈偉員,請他給全校400多名家長“傳授教育經驗”。屈偉員趕緊聯(lián)系在天津任教的女兒,“我要講什么,女兒快來幫忙!”屈婷為父親寫了8頁講稿,讓他帶著去演講。

  以前,屈婷和弟弟經常成為村民們教育自家孩子的樣本,“看看人家也是留守兒童,怎么成績就那么好?”這次,她以父親的口吻,回應那些長期在外打工的父母:自己和弟弟能讀出來不是因為自由生長,而是在初中以前,父母至少會有一方回家,保證孩子不會在關鍵時期缺乏愛和陪伴。她以貪玩的弟弟為例告訴家長,應當在發(fā)現(xiàn)孩子天性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適當引導。

  兩年前,羅洪浪和羅洪濤兄弟倆被村干部邀請,以“開學一封書信”的形式與家鄉(xiāng)的孩子互動。

  他們在信中這樣鼓勵家鄉(xiāng)的小孩:“一個人能否有出息,能否未來給社會給家鄉(xiāng)作貢獻,恰恰是我們從小養(yǎng)成的奮發(fā)向上和吃苦耐勞等品質,而非物質條件起作用……農村的成長經歷是我們的寶貴財富。”

  村里的孩子羅慧慧正在城里讀中學,學校組織學生觀看介紹博士村的視頻,激勵全校同學,“鄉(xiāng)下的孩子都能考上博士,你們怎么不能?”

  5

  然而,屈婷感覺到,家鄉(xiāng)已經發(fā)生了微妙的變化。

  一個親戚咨詢她,讓不讓孩子去讀免學費、包分配的師范學校,屈婷很驚訝。這個親戚暑假給孩子報學習班就能花好幾萬元,顯然不是為了省錢。她了解到,選擇師范是怕孩子找不到工作,“當老師穩(wěn)定,壓力小?!?/p>

  相比博士墻上的那26人,村民們感慨,這幾年,村里考取名校的大學生越來越少,去年考了22人,卻沒有一個進入“211”和“985”重點大學。一位畢業(yè)于清華大學的博士感慨,再把自己放在同樣的環(huán)境,以同樣的方式學習,他肯定考不上清華了。

  距離博士墻很近的秧田完全小學,這幾年硬件逐漸改善,土操場鋪上了塑膠跑道,學校配備了幾十臺計算機和一架鋼琴。這個有著200多名學生的小學共有12位教師,每個教師平均一周要教15節(jié)課?!耙趔w美教師還沒有配齊?!毙iL無奈地說。

  但在秧田村,有一定經濟條件的人都開始把小孩送到縣里讀書,在村里教書的老師們也給自己孩子報了課外輔導班。

  從墻上陳列的26名博士簡介里能看到這種變化:年齡較小的幾位博士已不是成長在秧田的農村娃,他們有的早早去了市里讀書,有的從出生起就已經是“上海人”。

  秧田村的中學生羅妮在鎮(zhèn)里排前幾名,考入縣里最好的高中田家炳中學后,卻只能排到全校200多名。這令她一度沮喪。班級前10名都是城里的,他們入學成績都比她低,卻在入學后輕而易舉超過了她。她不明白這是為什么,“看他們也不努力,還會玩手機?!?/p>

  羅妮的父親曾請市里的高中老師吃飯,老師坦承,很多學校寧愿招收生城市學生,也不愿意收農村學生,城里孩子眼界更高,基礎更好。

  梯度是一級級排列下來的。作為一個縣級市,與長沙市的名牌中學相比,當地最好的高中每年能有兩人考上清華或北大已經是新聞。

  在田家炳中學,老師在課堂上會播放河北衡水中學的跑操視頻,同學們被這個學校的學生跑著去吃飯、等飯時還要隨身攜帶紙條的“瘋狂”所震撼。

  羅妮也想成績更進一步。她很納悶,為什么有些城里的小孩看起來不努力也能考得很好,而有些農村同學晚上打著手電筒看書,卻一直在班級倒數?

  村民們開始傾向于為孩子做一個更穩(wěn)妥的選擇。羅嬌是本村讀書最好的學生,本可以去鎮(zhèn)里讀最好的高中,但母親說服她報考了省內一所師范學校,“現(xiàn)在大學生好多,工作不好找,這個穩(wěn)定一點。”

  羅嬌曾猶豫不決,她想考個好大學,但爸爸跟她說理想很美好,沒有幾個人能實現(xiàn),“就跟做夢一樣”。

  今年,秧田村共有3名學生讀了師范院校,都是鎮(zhèn)上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。前些年,考不上高中才會選擇這條路。羅嬌眼下仍是矛盾的,她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是對還是錯。

  6

  博士墻上那句“知識改變命運”的標語,也遭遇了沖擊。

  鎮(zhèn)上的中學教師鄧輔仁,教過其中的8名博士。如今他去家訪,發(fā)現(xiàn)有些家長認為讀了大學后也找不到好工作,干什么都能賺錢,對供孩子讀書不那么重視了?!拔腋议L說,你就是打工,你讀了大學也比沒讀大學的工資要高。”

  對照是明顯的——村民們總將博士墻與村里的另一面墻“公德墻”作對比。公德墻是在博士墻之后不久建成的,二者相隔不遠,同樣的高度?!吧蠅Α钡?2人由村民公投選出,都是回報桑梓的“大老板”,依照捐資數額排列。第一位“大老板”的簡介下寫著:為修橋、修路、擴建學校等公益事業(yè)樂捐120萬元。

  一些博士認為,雖然村民們很重視博士,但對這個群體實際不怎么了解。屈維意說,農村很多人認為的“有出息”就是能賺到錢?!八麄冋f,屈博士讀那么多(書),帶領大家致富?。 庇腥颂嶙h共同捐款修族譜,親戚們自然地認為他有義務也有能力捐更多的錢。

  另一位博士曾聽見鄰居說,“(博士)畢業(yè)出來肯定得年薪百萬!”

  “讀書要變現(xiàn),要么當官,要么賺錢,要么就白讀了?!北M管相比其他村子,家鄉(xiāng)已足夠重視教育,但屈婷發(fā)現(xiàn),在這層重視下,人們仍把知識作為一種手段。

  屈婷已經不記得大學第一志愿報的什么,考入南開后,她被調劑到哲學系,一路讀博,走了一條“最簡單的路”。弟弟屈強強所去的東北大學位于沈陽,他去該校的原因只是想去看看北方的鵝毛大雪。屈維意則稀里糊涂報考了武漢的一所軍校,因為班主任告訴他考軍校免學費——他沒想過,也不知道,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其他選擇。

  考入大學后,屈維意學習航海儀器工程專業(yè)。漫無目標的他聽說一位學長保送了研究生,他驚奇,“什么叫保送研究生?”“他跟我說就是有一個更高的學歷,比大學生還好?!鼻S意于是給自己定下目標。

  他很順利地保送讀研。就在他準備繼續(xù)攻讀本專業(yè)時,一位學長跟他講:“搞什么技術!你看那些搞指揮的,當個團長就有專車了。”

  “人家說什么好,就去干什么,自己也沒有辨別能力,其實我對指揮技術完全不懂?!鼻S意放棄了本校保研,轉到另一所軍校讀航海指揮方向。直到后來,他才發(fā)現(xiàn)自己錯過了一個多么好的機會——被譽為“中國電磁彈射之父”的馬偉明院士當時是系主任,要挑一個本科生做他的研究生,他本來有機會跟著馬偉明深造。當年保送的研究生里,他是第一名。

  屈維意遺憾地說,“那時候(讀指揮)完全是錯誤?!?/p>

  像是一種烙印——人生的前半段,沒有清晰的意義指向,沒有前人的經驗可借鑒,也沒有準確的自我認知和規(guī)劃,屈婷把他們的這種狀態(tài)理解成“相對不自由”。一位同年級校友的經歷讓她很觸動。這位校友高二時便跟隨父母去歐洲游學,選擇讀南開是覺得個人性格太浮躁,與南開沉穩(wěn)的校風互補。選擇英語專業(yè)是因為知道一個國際化人才需要流利的語言工具,大學期間,校友又選修了國際貿易,畢業(yè)后如愿進入一家投資銀行。

  “這就叫自由。經過選擇的叫自由,沒經過選擇的不叫自由?!鼻糜X得,校友是領著命運走,而她,是被命運推著走。

  小學二年級時,喜歡讀書的屈婷從父親那里得到了瓊瑤的言情小說《水云間》,讀得津津有味,后來她才意識到這類書籍并不適合小學生。父親沒有這個意識。她轉念一想,自己還算好的,很多農村孩子一本課外書都沒有,而她還可以在外祖父的家里找到一本《西游記》。

  這些讓屈婷反思,在農村,即使重視教育的父母,也更多停留在“讀書是為了有更好出路”一層。另一方面,她也清楚,渴望父母有超出環(huán)境的遠見不現(xiàn)實,愿意供子女讀書就已難得。而且,“人都是一步步打開自己的世界的”。

  7

  直到現(xiàn)在,屈婷堅信讀書仍是正確的選擇。她想讓家鄉(xiāng)的人明白,盡管農村孩子會受到原生環(huán)境的限制,盡管不是每個孩子天生會讀書,盡管讀了書也不一定能掙大錢,但每個人應該去盡量爭取受教育的機會。

  屈婷有兩個做生意很成功的堂哥,都沒上過大學,但都接受了教育,一個高中畢業(yè),一個讀了技術學校,“我伯母掏錢供他們讀。這就叫重視教育。即便不知道將來干啥,也要送孩子去學習?!眱蓚€哥哥在教育子女上達成共識,即使是做生意,讀過書的人也比沒讀過書高一個層次。

  “讀書仍是農村孩子改變自己命運最基本、最一般的途徑,努力讀書、讀好書就是大多數人應該做到、爭取之后也能做到的事。”這對父女合作的那份演講稿中這樣寫。

  走出去的博士們開始傾盡心力,培養(yǎng)自己的下一代。屈維意買了最好的學區(qū)房,“咬著牙也得買”。屈婷則為孩子報了音樂班,讓因20元不能報畫畫班的事情,不會在女兒身上重演。

  在秧田村,有近60%的勞動力外出務工。這幾年,村里的居住環(huán)境大大改善,村中有供村民休閑的體育館,也有供孩子們打球的籃球場,堪比一個功能完好的城市社區(qū),但這里更適合養(yǎng)老。如果村民留在家鄉(xiāng),只能選擇種植水稻和煙草,或去村子附近的織布廠打工。村里的年輕人為了賺錢走向全國各地,最遠的去了海南做皮革生意。

  黃心瑤的媽媽在村里務農15年,在田里多年沉積的濕氣令她手痛難忍,“實在受不了了”。她又去鎮(zhèn)上賣了5年衣服,因家里有老人和孩子,不得不回家。在當地織布廠上班,一年只能掙到兩萬元。

  “應該把資源集中起來搞集體經濟。”屈維意在大學做過水庫庫區(qū)移民的研究,回鄉(xiāng)時,他對村干部建議,要扶持個別人帶頭做產業(yè),以讓留在村里的人有更多謀生選擇。

  最令屈婷憂慮的仍是家鄉(xiāng)的教育問題,“沒辦法,只能一點點去突破。”她還想過,老了之后,就回村里教書。

  去年,村里建立了一筆教育基金,20多萬元,都是從村民處募捐所得。一位村干部說,希望這筆錢能用在激勵小孩讀書上,不是讀到博士才給獎勵,而是給從小成績好、有特長的“潛力股”。

  博士墻設計時,博士們發(fā)回的圖片風格并不一致,有人穿著學位服,有人仍是便裝。村民們將這些照片和人物簡介區(qū)域的底色確定為不易脫落的銹紅色,然后將圖片一張一張粘在板子上,再釘到墻上固定。每個人都希望,在風吹日曬雨淋侵蝕下,墻上的信息能保留得更久一點,村里的孩子放學回來,每天都能看到。

  

責編:車婧
太谷县| 屏边| 湾仔区| 永安市| 奉化市| 观塘区| 永新县| 台江县| 景宁| 杭州市| 邵阳市| 乳山市| 厦门市| 中阳县| 双牌县| 南阳市| 密云县| 麻江县| 太仆寺旗| 汶上县| 阿坝| 夏邑县| 太康县| 辽宁省| 沈丘县| 五大连池市| 四会市| 丰台区| 峨边| 鱼台县| 平遥县| 沧州市| 乐都县| 黄石市| 栾川县| 睢宁县| 江川县| 沧州市| 溆浦县| 南溪县| 东宁县|